Posts

我們都無法成爲大人

Image
上個月在網絡上看到了一部Netflix的日本電影預告,片名為《我們都無法成爲大人》。 電影是由同名小説改編的故事,背景橫跨90年代中期的日本至現代的愛情與勵志故事。我本身對日本文化在某程度上可以説是中毒已深;90年代末是我最早接觸日本文化的年代。就以這兩點而言,這部電影對我有絕對的吸引力。再加上lan文青的名字,這部作品足以進入我的必看清單。就單單以作品名字而言,《我們都無法成爲大人》散發著類似《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以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氣息;寫實并且帶著遺憾的美好。 上個周末,很慶幸的在Kinokuniya找到了這本實體書。對上一次看實體書應該是兩年前由林悅所寫的《彳亍地平綫》。 《我們都無法成爲大人》原本是一部網上發佈的小説,在2019年作者燃殼(燃え殼)整合了全部節章,出版了實體書。作者本身並不是小説家,從事著媒體工作,在Twitter上有20多萬名追蹤著。其中一名追蹤者樋口毅宏(小説家)曾經很任性的説到如果作者不寫小説的話就要與其絕交。作者也回復了一句“不絕交”而開始了小説家之路。《我們都無法成爲大人》是作者的第一本出版的作品,然而卻獲得了許多榮譽。這部作品在日本被譽爲最沉默的暢銷小説,更是登上了Amazon.jp文學小説Top1。  在閲讀前我也很好奇“沉默”和“暢銷”是怎麽畫上等號的。 翻看實體書的感覺就是爽,222頁的書本一點也不重。周六晚上,在實在熬不住睡意的情況下看了大概一半,第二天在中午前就把整部小説看完。這個速度應該不算快吧,我可是有仔細的看完每一個句子,甚至連標注都不放過。然而爲了不讓自己不經意的漏掉細節,在下午時我又再次翻開書本,把整本小説重看一遍。這一次我可是有將所有細節,時間點都一一記錄下來。第二次的閲讀,確實令我更加瞭解作者想表達的心情(自我感覺良好)。 小説的内容就和其榮譽一樣 - 沉默。這是一部沒什麽驚天動地、蕩氣回腸,甚至連高潮起伏都很少的小説。然而就是這麽簡單的内容竟然消費了我整個周末。【我】和女主薰的第一次相遇是在1995年,一個網絡不發達的年代。雜志上的筆友專欄是【我】和薰的月老;【我】在專欄中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名字“狗與商隊”小姐,剛好【我】知道這是指小澤健二的一首歌曲,於是二人便開始書信來往。 “筆友”一個對新生代來説即陌生又熟悉的詞匯。在沒有互聯網之前,書信就是最好的互聯網。換個方式說,網友 =

あの日見た花の名前を僕達はまだ知らない

Image
《 あの日見た花の名前を僕達はまだ知らない》是2011年由A-1 Pictures製作的動漫。2011年我好像告別了動漫以及日劇,我記得當年去了一趟台灣,買了單反,在台灣看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十年後,一首歌曲 - Secret Base~君がくれたもの 讓我認識了這一部當年錯過的動漫。 最近在家上班時有播放音樂的習慣,在播放歌單當中出現了一首純鋼琴演奏版的Secret Base,當時就覺得音樂旋律中帶著淡淡的憂傷(很感謝Ru's Piano的演繹)。由於歌單是Spotify隨機選的,一般上程式會將相同類似的歌曲加入播放列表。歌單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同的版本;Kobasolo的改編版,動漫版,十年紀念版,以及最早在2001年發行的初版。2001年也應該是我對於日本文化最中毒的年代(雖然大部分都是盜版的)。聽到初版后,我大概可以確定我聽過這首歌,也讓我想起了Zone樂隊。在無數版本中,我還是比較偏愛由三位聲優合唱的動漫版本,其次是初版。接著我在Ru's Piano 的Youtube channel 中看到了許多對這部動漫的推崇,很多人說這是一部很催淚的動漫,十年後依然如此。於是,我便嘗試在Netflix,Amazon Prime 上面搜尋這部動漫。可惜的是在新加坡好像并沒有授權,我只好找尋其他的管道了,希望以後有機會補票吧。 《 あの日見た花の名前を僕達はまだ知らない》可以翻譯成 “我們還不知道當天看到的花的名字”。名字有點長,可是比起最近幾年輕小説改編的動漫,這因該不算什麽了。動漫只有11集,外加一部劇場版,幾年前也有一部真人版電影,聽説還原度蠻高的。我花了大概2-3天將全部的動漫看完,至於電影版,過後有機會再看吧。網站上將這部動漫歸類為“愛情,治愈,劇情”,曾經動漫宅的我好像也比較少接觸這類型的作品吧。《 あの日見た花の名前を僕達はまだ知らない》是一部原創動漫,劇情描述了某年夏天主角看到了小時候因爲意外而死去的童年玩伴。爲了讓其靈魂成佛(在日本一般好像都用成佛來形容靈魂離開人間,重新輪回),主角必須幫助女主完成願望。過程中,主角也和童年玩伴們重聚,彼此重新面對當年的心靈創傷。許多網站上面的留言的確很中肯,短短十一集的劇情,我已經忘了流了多少次眼淚。尤其是每次當Secret Base響起時,劇情加上音樂中的憂傷感更加容易讓人投入感情。故事最

明日香

Image
 最近花了兩個星期補全了TV版《新世紀福音戰士》、舊劇場版《死與新生》、《The End of Evangelion》以及四部新劇場版《序》、《破》、《Q》、《終》。我第一次接觸Eva是在20年前,當時大學同學極力推薦我看這部動漫。20年前是一個連DVD都還未普及的年代,更不用説什麽pendrive或者是portable hdd了。26集的TV版加上兩部劇場版總共佔據了30片VCD,每看完一集都需要換碟。如今,想要追動漫變得簡單多了,網上擁有無數的資源。在經濟能力允許之下,我選擇了支持正版(算是為當年看盜版補票),TV版以及舊劇場版在Netflix上有得觀看。新劇場版的話需要注冊Amazon Prime會員就可以在Prime Video 上收看。 原本想寫一篇感想,可是Eva的故事實在是有點難懂。如果單單是以故事核心來解析的話還好,但如果要將其世界觀都分析出來的話,我真的不知道如何開始。以明日香來做開端,反而比較容易,畢竟她也是我比較喜歡的角色。 新版與舊版的明日香其實性格上是由少許不同的。如果只是以舊版而言,那麽明日香可以是一個很令人討厭的角色。明日香在舊版的全名為 《惣流·明日香·蘭格雷 / 惣流・アスカ・ラングレー》,新版本中導演為其姓氏做了修改,新的名字為《式波.明日香·蘭格雷 / 式波・アスカ・ラングレー》。 明日香在TV版以及舊劇場版的人設個人覺得并不討喜,可是卻很寫實。 明日香的童年並不愉快,媽媽是一名研究員,開發關於Eva相關的項目(這點與主角有些相似)。在一次意外中,明日香的母親精神上出現了問題。從此以後,明日香的母親把一個布娃娃當成是明日香,并且不再與明日香有任何的互動。在明日香獲得Eva駕駛員的資格當天,她很興奮的奔回家,想和媽媽分享這喜悅。然而,房間門后迎來的是媽媽自殺上吊的身影。由此可見,明日香擁有很嚴重的心理創傷,也造就了她後來比較强勢以及自我保護的性格。TV版的明日香藉著駕駛Eva的成就來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在成績慢慢被主角超越后,她也開始感到不安。在TV版後期,他甚至比最初時還要任性以及孤傲,直到最後也沒有和任何人分享過自己的感受。TV版的結局并沒有交代明日香最的去向,只是出現了她在病床上精神已經完全奔潰的情況。The End of Evangelion 裏,明日香則是在貳號機中找到了母親的靈魂,走出了陰影。 新劇場版的明日香屬於傲嬌

四小時電影

早期的英雄電影市場,一般都是獨自發行的,例如Superman, Batman, Spiderman, Hulk,x-men (我以前只懂這些)。大概在十年前,Marvel Studio 在面臨倒閉時做出了一個很大膽的嘗試,那就是成立了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簡稱 MCU。MCU顧名思義,就是成立一個許多Marvel旗下超級英雄的共同宇宙。我記得當時看到報導說如果MCU失敗的話,Marvel將損失旗下多個英雄角色的IP,好像是作爲貸款的抵押。最終MCU成功了,也讓電影市場掀起了超級英雄風。至於Marvel 的對頭,DC Comic 當然也不甘示弱的開拍旗下的超級英雄電影。Justice League 一直以來都是DC旗下拿來對抗Avengers 的作品。具體上是那家公司開始這種英雄聯盟計劃的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DC爲了在英雄電影市場分一杯羹,倉促的實行開拍Justice League計劃。撇開 Man Of Steel不說,Batman vs Superman 應該是DC爲了對抗Avengers 的第一部電影。然而院綫版本(theater cut)被剪的一塌糊塗,至少我當時是看的一頭霧水啦。過後看了加長版,才對其劇情有所瞭解。2017年,粉絲們期待的Justice League 也是被剪得不知所謂。粉絲們都紛紛怪罪于接手的導演不懂得如何剪輯Snyder的所拍的影片而造成了毫無連貫性的電影。 上周,萬衆期待的Snyder's cut 終於面世,一部由原導演Zack Snyder 所剪輯的4小時版本。網上也傳出這才是原版,之前在電影院上映的只不過是電影公司Warner Brothers 爲了斂財而放映的不知所謂版。獨自在新加坡沒事幹的我當然不會錯過這部所謂的“史詩”級別的超級英雄電影。之前一直以爲這部片是HBO Max 獨家的,HBO Max 是由地區限定的,只有美國以及少數幾個國家能夠觀賞。很幸運的,我忽然看到HBO GO 也有放映這部電影,於是便急忙地Subcribe (反正有七天免費試用)。 説真的,4小時的電影不是一般的長,而是真的長到~~~~~~ 我大概在早上9點鐘開始播放電影,邊吃早餐邊看。本以爲可以一氣呵成,看完后吃午餐,想不到我還是高估了自己。在看了兩小時后,我開始覺得有點累了。原本打算稍微休息半小時然後再繼續,想不到我

過年

今年是第一次在異鄉過年,也深深體會到有家歸不得的心情。自從疫情開始以來,每當我和媽媽聊起了想家時都格外鼻酸。媽媽雖然口頭上說安全最重要,可是天下又有哪個母親會不想多見見孩子呢?雖然科技的發達讓我可以經常聊天,視訊可以讓我們在網上見面,可是不能回家過年總是讓我覺得缺少了什麽似的。 需要在異鄉過年的不止我一人,我有許多的大學朋友都在新加坡工作。今年大家都沒法子回家,於是大家便搞了個聚會。説真的,幾年前我還真的以爲沒什麽機會再與這班朋友相聚了,畢竟相隔甚遠。(我該感恩這疫情讓我們重聚嗎? 😅) 説回過年,小時候住在鄉下,每當過年時都非常熱鬧。放鞭炮、舞獅、到許多親戚家拜年、拿紅包,這都是小時候美好的回憶。我還記得小時候很怕舞獅,具體上怕什麽就不是很記得了。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敲鑼打鼓,然後鄰居們都聚在一起圍觀的那種場景。放鞭炮更不在話下,我指的是紅袍而不是小孩子玩的烟花。一排長長的紅袍燃起,劈里啪啦的爆竹聲,跟隨著滿地紅色的爆竹衣,我真的很慶幸我有機會體驗到這種情景。現在隨著爆竹的管控,這般情景越來越難得了。 中學時期,過年少不了團拜。我指的是一班同齡的友人,逐家逐戶的去拜年。我還記得當時是從一個人先到第一位朋友家拜年,然後兩人再到下一個朋友的家。然後三個,四個,五個逐漸的增加團員。由於都沒車,大家都是用走的,我們當中也有幾人推自行車。除夕夜時,我也會約一班好友到家裏聚賭(小賭)。一般上會呆到蠻遲的,我也忘了當時他們是怎麽回家的。大學時代其實很中學時代沒什麽不一樣,唯一的改變應該是我們當中有些人有車了。有了車,我們的團拜範圍也變得比較大,不在局限於小區内。還有一點就是回到大學后,朋友們還是會聚在一起打麻將(瘋狂點的會直接打到十五)。 進入社會后的前幾年,大概還可以維持之前的模式。團拜被聚會取代了,大家選擇了在外聚餐然後在其中以爲朋友家聚賭。隨著大家開始有了自己的家庭后,聚餐還是很熱鬧,但聚餐后的活動就變少了。至於家庭聚會,還是沒減少過的。除夕夜的團圓飯,初一的早飯,初二的開年,囘金寶小住2天,以及囘士毛月聚餐,這些活動幾乎都沒有被遺忘。 今年是我人生中最特殊的一年了,沒有回家。一個人的團圓飯顯得格外孤獨,和家人們的視訊是我覺得最快樂的事了。比較令我意外的是今年我好像比往年還要累,感恩大學朋友們的邀請,我連續吃了2天的火鍋,豪賭到凌晨(好久沒做醬的事了)。算是有點回到大學時期

夜空中最亮的星 - 逃跑計劃

Image
 《夜空中最亮的星》是由樂隊逃跑計劃所演唱的一首歌,最早收錄在2011年的《世界》專輯當中(本人當然不知道,資訊來自于百度)。第一次認識這首歌是因爲電臺無數次的loop鄧紫棋翻唱的版本(2017年)。第一次聽見時覺得旋律非常的吸引人,但由於改編版本加入了些許搖滾與電子曲風,當時并未注意其歌詞。本人當然也不知道這是一個翻唱的版本,當時完完全全以爲是鄧紫棋的新歌。 2018年,青元導演執導的《大大噠》讓我重新認識了這首歌。電影中用了由原唱演繹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讓我印象深刻,這也是我第一次注意到了這首歌歌詞的意義。在逃跑計劃的演繹中,我感覺到了孤獨,寂寞,無奈,追求希望與方向(或許只有我吧,畢竟每個人對於歌詞的理解都不一樣)。歌詞裏形容的天空中最亮的星,仿佛是我年輕時的夢想,曾經陪伴著我成長。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的許許多多瑣碎事漸漸的占領了我的人生。當年的夢想已經不見了,而我也逐漸的被社會改變。我也想擁有一顆透明的心靈,不被社會影響,懂得面對真實的自己,懂得珍惜以及愛惜自己的心靈。開心時笑著,傷心時也懂得流淚。這社會上有多少的成年人還懂得哭呢?虛僞的笑,强忍的淚水,以及僞裝的堅强 ;這一切都仿佛是理所當然。 2021年,我不知道爲何忽然想起了這首歌,可能是最近實在是太迷茫了吧。新加坡可沒啥星空好看,我能找到夜空中屬於我那顆最亮的星嗎?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聽清 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獨和嘆息 oh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記起 曾與我同行,消失在風裡的身影 我祈禱擁有一顆透明的心靈 和會流淚的眼睛 給我再去相信的勇氣 oh越過謊言去擁抱你 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 每當我迷失在黑夜裡 oh~夜空中最亮的星 請指引我靠近你 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否知道 曾與我同行的身影,如今在哪裡 oh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否在意 是等太陽升起,還是意外先來臨 我寧願所有痛苦都留在心裡 也不願忘記你的眼睛 給我再去相信的勇氣 oh越過謊言去擁抱你 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 每當我迷失在黑夜裡 oh~夜空中最亮的星 oh請照亮我前行 我祈禱擁有一顆透明的心靈 和會流淚的眼睛 給我再去相信的勇氣 oh越過謊言去擁抱你 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 每當我迷失在黑夜裡 oh~夜空中最亮的星 請照亮我前行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聽清 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獨和嘆息

人生x工作

人活在這世界上有什麽意義? 昨天有機會與大學朋友閑聊他們現在的生活如何,其中有一位朋友説到他的生活幾乎都被工作佔據了。除了工作日,就連下班時間以及周末都需要無時無刻的檢查郵件,回信息,等等。如果因爲周末的延誤,老闆也會用一些刻薄的語調來責駡員工。24/7 的support 好像是理所當然。 這又讓我聯想起了一個我一直以來的迷思,人生真的只有工作嗎?年輕的時候,心中有一團火,不管再多的加班我都覺得是會有回報的。比別人努力,學習更多,晉升的機會也會比較快。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的瞭解到有許多事情在不同的年齡層進行,其結果是會被心境影響的。以前都聽過老一輩的人說“年輕時應該要打拼,當你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后,你就有更多的選擇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想説的是,錯過了最佳時期,無論你有多麽好的經濟能力,結果都不一樣。好比一個喜歡打球的人,年輕是爲了打拼,完全不再去碰球了。打拼二十年后,他可能擁有了許多資產,可是再也找不回打球的樂趣。一班曾經的打球夥伴都已成家,家庭爲重,大家也很難的可以凑在一起。最重要的體力,也肯定不如年輕的好。年輕的時候不玩,等待何時啊? 有人或許會説,在沒有任何債務的情況下,我當然可以振振有詞。在我這個年齡層,身邊的人幾乎都是在還房貸,車貸。大部分的人都需要養家,生活費,孩子的教育費,等等都讓大家不得不妥協。説真的,我沒什麽資格批評他們,因爲目前的我挑不起這個責任,但也不想以養家糊口爲理由而妥協。或許說對於這群人來説,“家”就是他們活著的意義。任何的犧牲都不必維持一個家來的重要。我很佩服這班爲家無限付出的人,至少我還做不到。 説了那麽多,那麽我自己的人生意義又是什麽呢?我真的還在尋找,從檳城移居到新加坡其實我真的是爲了更換環境以及體驗生活。我想藉著環境的改變,接觸不同的人與事會讓自己更加容易認清自己想要什麽。或許我還是選擇錯了,換得不夠徹底。在這裏的工作圈子其實改變不大,有很多的管理層都會在晚上孩子們睡后再次打開筆電工作。由於大部分的人都以這種模式工作,員工們在晚上回郵件好像也變成了理所當然。年輕時的我可能不會介意太多,現在的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文化。人生短短數十年,一眨眼就會錯過許多機會。上班只不過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姑且不説健康問題,長期間的工作對心理上時會有一定的影響(除非你很熱衷于工作)。 其實到了我這個年紀談人生或許有點太遲,上一次的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