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y, 2020

台劇《誰是被害者》

我對台灣電視劇最早的認識就是偶像劇(很狗血但當時卻很喜歡)和一堆超長壽的連續劇(什麽《君子蘭花》,《意難忘》之類的)。偶像劇更是風行世界各地華人的追捧,也帶動了亞洲華人偶像團體的發展。然而,只是以偶像爲主,而缺乏劇情以及演技的偶像劇讓臺劇有種被拍爛的感覺。當然也是有一些我比較喜歡的,像是《敗犬女王》,《命中注定我愛你》以及《海派甜心》。 我忘了是去年還是兩年前,HBO播了一部《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牽起了無數話題。網上的評論是不像一般的台劇,比較寫實以及具有話題性的主題。當時我好像大概看了第一集的前半段,由於是在開車是播放所以很難集中在劇情以及人物。一心二用不適合用在這套劇(TVB的甚至一些大陸劇我几乎都是用聽的),於是我決定要在周末時好好的欣賞。可是忘了為社麽一直都沒開始看。 最近又有另一部獲得蠻多好評的電視劇登上Netflix - 《誰是被害者》。既然付了月費,就不要浪費,於是終於在一個周末一口氣看完了這部《誰是被害者》。一開始是抱著看中文CSI或者是《鑒證先鋒》的心情來觀賞,看了第一集后覺得好像不是那麽一回事。雖然說劇中使用了蠻多重口味的道具,可是在看過無數CSI類型電視劇的我覺得還可以接受。《誰是被害者》不注重于鑒試技術發現凶手在無意間留下的犯罪信息,而是一連串的信息帶來的是犯案的目的,以及被害者的故事。 《誰是被害者》只有短短的8集,每一集都會對整個案件留下某下伏筆,讓你想看看後續如何。 當然,伏筆下得太多還是會有一些忘了填補,有一些疑點以及犯案手法幾乎是完全被省略掉。然而我還是很喜歡這部劇帶來的信息(至少是讓我思考了好一陣子),活著與死後的意義。有人窮盡一輩子爲了尋找活著的意義,有人選擇用死亡來證明自己活過。活下去以及死亡都需要勇氣,選擇就在于希望,而身邊的人以及自己的信念扮演者一個給與希望的角色。如果,在絕望之前有那麽的一個人願意拉你一把,結果或許會完全不一樣。

U x suka , u balik xxx

自從行動管制令開始以後,衛生局每天都會開一個記者會,與民衆更新在國内的疫情狀況。從一開始的好幾百宗,一直到現在每天少過100宗,我真心覺得馬來西亞真的做得不錯。 在這裏衷心感謝為疫情抗爭的前綫人員,每天不辭勞苦爲大家更新疫情的衛生局,讓行動管制令更加有效的國安局,警察,以及軍方。雖然行動管制令不算完美,也爲很多人帶來了不變,但是無可否認,它的確有效的控制了疫情的傳播。 然而,社交媒體就是一個這麽有趣的地方。 有一部分的人總是爲了反對而反對,爲了質疑而質疑。 每一次的新聞發佈會,總會帶來了很多贊美與叫駡聲,同時間也有很多的陰謀論。 之前馬來西亞疫情告急時,每天好幾百宗確診病例時,會有一群人不給與支持與鼓勵,反而一直在怪罪某某團體,某某種族,某某活動。 我記得當時我在面子書上寫了一遍很長的post,希望大家可以放下成見,畢竟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參與了某活動的人會躲起來不多不少是因爲害怕,焦慮,毫無止境的指責,歧視與叫駡。最後,我並沒有將po文發出來,我也忘了爲啥到最後退縮了。可能是因爲覺得自己的影響力微乎極微。 回到這群人(或者好幾群人),我發現到不管每天確診的個案多與少,他們總是要製造某些負面話題。確診個案增加了,他們會直接嗆政府做得不好,應該學習他國。確診個案減少了,他們會質疑數字的真實性。我想,你們他麽的是在看相嗎? 額,不對,看相時很多人都抱著,好的就信,不好的就不信。你們他麽的啥都不信,純粹是來搗亂。製造恐慌你們很高興嗎?我國的各個部門以及人民的努力被你們否決,他國派一個小團隊來交流一個星期,你們就好像真神降世般膜拜。 那麽喜歡他國就滾回去吧,我可真的第一次喜歡用這句 "You tak suka,you balik xxx"。或許說以前我覺得這用詞就是一味的種族歧視,在看了這群人的留言后我只能說,這句話實在是太貼切了。馬來西亞的政府或許沒有那麽好的公信力,尤其是最近的所謂“後門政府”,可是不要和疫情混在一起。無謂的陰謀論只會製造恐慌,不必要的磨擦。你們可以質疑官方消息的真實性,但請附上懷疑的理由。一味的只是質疑,唱反調對整個局勢都沒有幫助。他國可能有某些好的方針,可是適用于國内與否,這可是另一回事。 寫這篇文主要原因不是要割席,而是提醒自己馬來西亞的種族歧視,和我瞭解的不一樣。我之前認爲種族分化是政治手法,畢竟這是從

外挂合理化

第一次接觸外挂是在玩Diablo第一代時使用修改器。 在一個綫上多人游戲都還沒出現的年代,使用修改器也不過是自娛自。 偶爾想炫耀也必須等到朋友來我家玩的時候才能夠讓他們看見自己的角色有多麽的“强大”。 幾年後,網絡開始發達,到處都是網吧(至少我家附近的電動游戲場所都變成網吧了)。 多人綫上游戲像是C&C, Counter Strike, Half life, Fifa, Starcraft 開始漸漸流行,同時間無數的外挂也開始出現了。 我使用過最多外挂的游戲是《仙境傳説》,綫上RPG的始祖。 剛開始玩這款游戲時,大家都是抱著新奇,好玩的心情。 畢竟綫上RPG就像是第二個人生,在虛擬奇幻的世界中選擇自己的職業,不斷升級,做任務,打boss。 無聊時可以和工會的會員吹水,把妹,一起組隊打迷宮,一起打工會戰。 然而,外挂的出現漸漸破壞了整個游戲的平衡度。 當時的外挂就是自動刷怪,自動撿寶物,自動升級,自動賺錢,無限瞬移等機器人模式。 一般玩家一天可能會花2-3個小時在綫上刷怪,升級。 要升到滿級還必須要組隊,攻略地下城。 有了外挂后基本上都不一樣了,用外挂的玩家可以24小時無間斷的刷怪,賺錢。 平均需要好幾個月才能升到滿級的角色,在短短的几個星期就完成了。 游戲裏的貨幣價值也因此而貶值了。 這對沒使用外挂的玩家非常不公平,所有的資源幾乎被壟斷。 打Boss就更加勉强了,差了好幾個等級,就算你組了個20人的隊伍都搶不過外挂使用者。 雖然説GM應該要制止外挂,可是在利潤面前(外挂者都有好幾個戶口,每個月都在付月費),大部分都選擇不了了之。月費自然是從一班新加坡的玩家(小孩)資助,那個時候已經有人用現實中的貨幣來買游戲中的裝備,虛擬幣,甚至戶口。當然,這種情況也引起了無數的網絡欺詐。至於我爲什麽使用外挂,很簡單,當整個server都是外挂的時候,你還怎麽玩游戲啊?玩家搶了你的怪,你還可以好好的問候他。機器人搶了你的怪,你還能幹啥? 游戲的價值漸漸變得不一樣了,外挂也將馬來西亞的server完全攻陷了。 20多年后,我們看看現在最火紅的綫上游戲(大部分都是手游)。 只要是RPG的話,都會有自動刷怪,自動做任務的系統。 也就是説,游戲製造商直接讓你開挂。 游戲裏的貨幣是可以用現實中的金錢購買,這當然也包括裝備以及一大堆的神級

宅在二次元

Image
小學上中文課時認識了“宅”這個單字。 還記得當時只是會運用於“住宅”以及“住宅區”。 當時應該也沒有“宅男(腐女)”這個詞吧。 到後來日本文化風行,漸漸也接觸到了“宅男(腐女)”,“ 御宅族” 以及“宅在家裏”這些詞匯。 以前,甚至現在,可能還是有很多人會誤解“御宅族”的定義。 一般上,很多人都認爲 這群人都是二次元愛好者,喜歡躲在家裏,不務正業的廢材。 其實,要當一個二次元愛好者的御宅族是需要相當的本錢。 據我所知,大部分的二次元愛好者都有工作,有收入,只不過會將錢花在二次元的周邊商品(都不便宜)。不喜歡出門的原因是沒必要出門(必要的時候一定會出門!!!),大部分的資源都在網上。由於少出門,所以也不擅長(不屑)打扮,被大部分的人歸類為怪胎。 至於沒收入,窩在家裏的其實是被稱爲尼特(neet),我也不是很清楚這稱呼是否是一種鄙視,暫且不談。 御宅族其實不限制於二次元愛好者,有的可以喜歡模型(不限於動漫周邊),喜歡軍事,游戲,或者其他比較沒那麽大衆化的愛好。大家的共同點就是喜歡呆在家裏。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網絡的發達,有許多御宅族也開始建立自己的主播頻道(什麽開箱,游戲直播之類的,不一定需要露臉哦)。 最近幾個月,因爲武漢肺炎的關係大家都被迫宅在家裏。雖然搬來這座小島后我也不常出門,可是和被迫呆在家裏是兩回事。在家無所事事的我又開始了追劇,看動漫,玩游戲;雖然之前也是有幹類似的事,可是沒那麽兇啦。漸漸的我又再次和二次元接上軌了,一次過看了好幾部動漫(雖然有大部分都是前幾年的) 1. 鬼滅之刃 2. 為美好世界獻上祝福 (共2季,再加電影) 3. 鋼之煉金術師 (看了2季,還有4季) 4. 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 開始追動漫后,我又開始搜尋一些動漫相關消息,像是新動漫發佈,聲優,OP,周邊, 外傳,活動等等。最近又讓我看見一個熟悉的角色 - 御坂美琴 (Misaka Mikoto)。我記得這是在《魔法禁書目錄》裏的第二女主,由於超高的人氣而帶來了以 御坂美琴這個角色為主角的外傳 -《 科學超電磁砲》。上網查看了一下,原來第一季動漫已經是2009年的事了,看來11年來 御坂美琴(又稱為炮姐)的人氣好像沒減少過。2020年一月, 《 科學超電磁砲T》(第3季)正式開播,Youtube 上又開始出現了炮姐的英姿,留言區也出現了一大堆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