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20

外出

Image
在新加坡政府宣佈CB政策之前,我公司就已經制定了在家上班的機制。2020年4月3日起,我正式開始在家辦公。隨著CB政策的開始,我就更加不想外出了。雖然説關在房間裏對一個宅男來説應該不是一件很難辦的事,但在宅了兩個月後,我還真的有點想往外跑了。 在新加坡政府正式宣佈CB第二階段后,我終於按耐不住約了朋友到Tree Top Walk 走走。這裏應該是新加坡比較有名的登山(梯)點吧。 原本是計劃在七八點早上抵達起點,然後再前往目的地吊橋。然而,朋友說不用那麽早,應爲沒地方停車。我心裏還想著,開什麽車啊?直接搭公交唄。然後再仔細想想,不坐公交也不錯,減少感染幾率吧。於是我們便約了早上八點鐘先吃早餐,然後在開車到目的地。關了2個月,還真的是第一次在外面用餐。小販中心依然還是有很多人,我們比較幸運,再遲一個5分鐘就要大排長龍了。我點了分Tomyam米粉外加一份Hash Brown 還有一顆煎蛋,雖然味道還不錯但我真的好懷念之前在家樓下吃了十幾年的Tomyam米粉。在用餐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新加坡大選要來了,參選者都紛紛出來和民衆打招呼。我壓根子不認識他們是誰啊,只能笑笑的虛寒兩句。 吃完早餐,我們正式出發前往  Macritchie Treetop Walk Trailhead。説實話,我真的不會念Macritchie。我朋友一開始完全不知道Tree Top 是哪兒,我還需要截圖給他,然後他説他只懂Macritchie。媽的,TreeTop 不是更直接嗎,哈哈。從小販中心到目的地大概有20多分鐘的路程,就如他所説的,停車場果然還有空位(因爲部分的Uncle Aunty 回家了)。停好車后,我終於開始久違2個月的戶外活動。 Treetop walk 的主要景點是一座吊橋,我在網上看到好多人打卡。在起點処發現了QR Code讓人們記錄出入時間,這也是新加坡政府所設施的追蹤系統。現場也規定不允許5人以上的團體進入,如果超過5人,必須分批進入。整個路程説真的只有一小部分是斜坡,傾斜度也還好,和升旗山比起來差太多了。路途也有許多的梯級,我第二討厭的登山路形式(最討厭的是泊油路)。雖然說路程不算艱難,可以説是比初級還要低,可是我卻忽略了一點 - 口罩。新加坡政府規定外出者必須戴口罩,但在進行運動時可以無視這條規。我也不是很清楚該不該全程戴口罩,我朋友在走了沒多久后就脫了口罩,說已經...

夢想與目標 - 童年篇

Image
今天和朋友聊到了人生的目標,活著的的意義。我忽然閒來了一句“人生活著就是爲了等待死去的一天;如何在死之前幹些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你的人生目標”。接下來,他問道什麽是所謂的有意義的事?我還真的回答不來,如果我真的知道的話就不會至今還在尋覓囖。剛剛在床上滑手機時,也不知道為什麽三原的這段視頻會出現在YouTube推薦影片中,我記得好像很久以前看過他的一支影片而已。(是什麽演算法啊?我與我朋友的對話被盜竊了嗎? ) 影片中有談到他對夢想的執著以及努力,其中也有爲了尋夢而走了許多不一樣的途徑。我其實對三原也不是很瞭解,不過對於年輕人不輕易放棄夢想以及努力朝目標前進還是很感動的。或許說,自己沒做到的,看看別人怎麽做也是一種樂趣吧。 從懂事到現在,我擁有過很多人生目標與夢想,也放棄了很多。小時候第一次被問到你的夢想是什麽,我很快的回答是畫畫;具體來説應該是成爲漫畫家。第一次接觸漫畫是在一份報紙上(美式漫畫,好像是Garfield, Archie),我還記得當時還不識字,媽媽還會和我解釋每一個圖的劇情。接下來就是在理髮店裏的香港漫畫,當時的首選是老夫子,其他的像是《龍虎門》,《風雲》等等我都看不懂,也不愛看。後來就到了日本漫畫的年代,第一本是《Q太郎》,然後就是《多啦A夢》(當時被稱爲小叮噹);接著好像還有《聖鬥士》(當時也不是很喜歡看這部)。漫畫是我堂哥買的,當時還住在鄉下,我也沒錢買漫畫。 有一次在堂哥的一堆漫畫書中發現了一本教你如何畫畫的書,就是這本書讓當時的我愛上了畫畫(嚴格來説應該是畫漫畫,我記得當時對學校的水彩畫,蠟筆畫,都沒興趣)。當時學到的好像是畫一些基本的動物,花草樹木。我不是很記得是否有人物或人像繪畫教程。因爲沒有自己的繪畫本,我一般都畫在舊報紙上或者是漫畫書的封面内頁。總之,只要有空白的地方,你都會發現到我的作品。當年,我最愛畫多啦A夢了,可能是因爲比較容易畫吧(不是在踩藤子不二雄老師的功力,只不過當時哆啦A夢真的是最好畫了)。回憶中我好像有在一份日曆的背面畫了一場哆啦A夢宇宙戰爭,這是我小時候話得最大的場面了。其他的作品應該有假面騎士Black(當時只叫《蒙面超人》),我可是看完電視后,凴記憶畫出來的。(小時候的我好像真的很强大) 十歲后(大概四年級吧),我搬到了城市。在新的學校,我開始接觸到了《七龍珠》。《七龍珠》可是當時最紅的漫畫,幾乎每個男生都在看(...

寫作那些事

最近發了好幾篇文,都寫得非常散。 太久沒寫作了,連寫作的規格都忘了。 以前上學時老師教過,寫文章不能夠隨心所欲,必須要先打稿。 第一段開頭必須要抓住讀者的心,讓讀者有興趣繼續往下看。 如果是短篇故事的話,必須掌握高潮迭起的節奏;由淺至深,在故事高潮后需要鋪排結尾。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像是將故事的高潮分段;在開頭是先向讀者敘述一部分的主要情節,然後才開始為第二次的高潮做鋪排。第二次的高潮需要比第一次的來得精彩,這樣才能夠讓讀者看完整篇文章。最後的結尾也非常重要,我記得以前嘗試過以一個疑點來結束一段故事。結果被罵了,還得了一個蠻低的分數。這情況其實就和現在無數的網上小説一樣 - 爛尾,或者是被迫腰斬。 寫網志的好處就是沒有人打分,喜歡怎麽寫就怎麽寫,不好的地方就是很容易離題。以前剛開始這個部落格的時候,最主要是想分享一些日本的有趣事務,像是日劇啦,游戲,歌曲,等等。可是在身邊注意日本文化的人越來越少時,我漸漸放棄了這個主題,然後就開始隨便亂寫啦。偶爾分享一下心情故事,出游的照片,最近看的連續劇等等。當其他社交平臺漸漸發達后,我好像也幾乎沒怎麽理會這個部落格了。在我認識的朋友當中也應該只剩一兩個還有在持續更新(之前好像有將近10多個吧)。最近比較空閑(因爲都呆在房間裏),於是又開始了寫網志,希望可以堅持每個月至少交出4篇。在這裏也爲自己設一個門檻,接下來的文章必須要有大綱,不是隨便寫寫就算了。

馬來歌曲

Image
過去十天在臉書上發了這麽多年來對自己聽的音樂影響最大的十張專輯。 在絞勁腦汁一番后,終於列出了十張專輯,大部分都是比較久的專輯。 今天從新在預覽一下清單后,忽然返現清單上并沒有馬來歌曲。 其實在中學與大學時期時聽過許多馬來歌曲,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 Man Bai 的 《Kau Ilhamku》。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應該是中學年代,還記得當時有人在歌唱比賽是唱起了這首歌,一瞬間就將氣氛帶起來了,差點就來個大合唱了。(雖然最後還是輸給了一個不怎麽會唱歌的家夥,得到冠軍是因爲人氣吧,當時的評審真的不行啊)  至於第二首應該是Siti Nurhaliza的 《Bukan Cinta Biasa》。 好的,我承認會認識她是因爲她的顔值真的很高。我不是很清楚在華校(中學)的情況是如何,但在馬來學校,馬來女生的人氣不比華人女生來得低哦(在華人男生圈子裏)。在大學時期,我認識了一班馬來同學,時不時都會發一些馬來明星,女生的照片過來(是用電郵的,我記得當時也有收藏她的照片)。 另一首我很喜歡的是 Misha Omar 的 《Bunga-Bunga Cinta》 我忘了是如何認識這首歌以及Misha Omar 這個名字,但是這卻是我最喜歡的馬來歌曲。 出來社會工作後,漸漸的就沒有再接觸馬來歌曲了。可能是與環境有關吧,我也好像只堅持了2-3年在聼日文歌曲,之後就被中文歌曲取代了。今天心血來潮跑去問了兩個朋友有沒有聼馬來歌曲,一個直接說 《Negaraku》=.= ; 而另一位還好至少説出了另一位我差點遺忘了的歌手 Peterpan。 看來我應該不是比較特殊的那位會去聼馬來歌曲的人吧。

華人 x 中國人

記得在美國的第二個周末,我決定到Oakland 的唐人街逛逛。選擇Oakland而不是三藩市是因爲在電視上看到那個周末在Oakland有一個中秋節的活動。在衛星導航的幫助下,我成功開車到達目的地。Oakland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老城市,擁有著陳舊的高樓與店鋪以及被塗鴉的後巷。我把車停在一家飯店的停車庫,原本還想借用一下lobby的厠所,想不到的是厠所門竟然有密碼鎖。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我只好先步行到唐人街然後再找公共厠所吧。 從飯店到唐人街需要5-10分鐘的路程。 途中,我感覺到這城市特別的安靜,幾乎都沒怎麽遇見路人。 終於漸漸走到唐人街時,我看到了類似游樂場/夜市般的佈置,這應該就是中秋節的活動吧。 走在唐人街,我發現到這是一個類似80年代香港的縮影。這裏的店面裝潢,佈置,都和電影裏看到的一樣。街上用廣東話交流的人很多,但都屬於比較年長的一輩。路邊擺著許許多多的攤位,大部分的都在賣吃的,但好像也不是華人小吃,看到了好幾攤漢堡和熱狗。走著走著,我來到了活動的中心,有一位當地的議員在致辭。致辭后,就是很典型的文化表演,武術,舞獅,以及一些中國的傳統舞蹈。我還在想在西方國家,中華文化的傳承還幹得不錯吧。可是再認真看一下,基本上就是老一輩的師傅和小孩子在表演。至於年輕人啊,好像真的沒兩三個。 我對唐人街的定義就是,在其他國家謀生的中國人所建立起來的據點。由於是在別的國家生活,大家都聚在一起比較好照應。在很久以前,白人歧視亞洲人是可以做到很明目張膽的。大家被欺壓的受不了時,於是便聚在一起,以團結的力量抗爭。後期還出現了許多照顧華人的團體與組織,通過法律或者正規或非正規途徑確保華人的利益。毫無疑問,這些力量在當時為很多在外地工作的華人帶來了很多的幫助。同時間也出現了所謂的社團(你懂的),我在唐人街不同的地段好像都有感受到一些不同的勢力(可能是我胡思亂想吧)。 唐人街的情況和馬來西亞華人的情況很像。馬來西亞也有華團的勢力組織,自稱代表著整個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為馬來西亞華人爭取應有的利益。歷史課本上有記載的好像是叫海山和義興,當時是黑社會。現代的華團我知道的是“董縂”,一個號稱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爭取應有的利益(包括承認統考)的團體。政治團體/黨就暫且不談了。 其實經過了這麽多代,現在年輕一輩的海外華人會不會稱自己為中國人呢? 現在大部分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人尤其是年輕的一代,都稱自...

為左玩游戲,你可以去到幾盡?

最近剛剛破關了最終幻想12,大概花了70個小時吧。 這款游戲是在2006年發行,當時只有在PS2上有得玩。 我記得當年也是買了這款游戲,不過忘了爲什麽最後沒有破關。 2018年,距離游戲首次發行12年後,游戲發展商推出了重置版。 除了優化游戲畫面之外,也加入了一些新元素以及讓游戲更加平衡。 去年剛好在Steam平臺上看到有折扣,於是便入手了這款老游戲。 説實在的這款游戲真的做得很不錯,比起最終幻想15好太多了。 我在幾乎完全沒有攻略的情況下,成功破關,當然也沒有練到滿等。 當然有許多支綫任務都是選擇跳過,然後還有一些像是最强武器,超强boss之類的都還沒去完成。在最終幻想系列當中,我成功100%攻略的游戲應該只有第8代以及第7代的外傳 - 《核心危機》。記得這兩款游戲的超級boss雖然有點難打,可是至少在全副武裝情況之下還是有可能完成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兩款游戲的最終武器並不難得到,應該説只要你肯玩,還是可以得到的。至於後來的最終幻想10,我敗在了一個小游戲上。爲了得到其中一項最終武器,玩家必需要連續的閃躲200次的閃電,而且全程是沒有任何的counter,閃電劈下來的時段也是隨機的。換句話說,玩家需要一邊閃避,心裏面還要數到底閃了多少次。只需要一次的失誤,那便得從新開始,擺明就是要虐人。我記得當年好像去到180多次然後就失誤了,當時真的好想直接扔掉我的主機。 至於最終幻想12的最强武器就更加離譜了,再沒有攻略的情況之下,除非人品爆滿不然幾乎沒可能得到。獲得武器的方法很簡單,開寶箱就行了。至於寶箱出現的機率大概是5%,然後寶箱裏會出現最終武器的機率是1%。也就是説,玩家擁有0.05%的幾率可以拿到最終武器。這到底要多幸運才能夠得到呢?然而,YouTube 上還是有不少玩家show出了最終武器的風采(靠,根本就連model都沒有,沒錯最終武器是隱形的;可是傷害值確實超高)。 問題來了,那麽低的機率,那麽這些玩家們是怎麽成功拿到呢?這絕對不是外挂或者是游戲修改器。原來還真的有玩家去研究了游戲的RNG (Random Number Generator),在無數次的嘗試下,他們找到了如何提高得到最終武器的方程式。然而,這些方程式真的很讓人無語。以下是簡化版,實際上的步驟更多: 1. 在最初期時儲存一個存檔,然後...

生日那些事

今天是我生日,跨入人生第三十八個年頭。 由於疫情的關係,今年沒有任何慶祝活動。 朋友與家人今天都在社交媒體以及通訊平臺中爲我獻上了祝福,非常感謝大家還記得老弟的生日。 説真的,小時候住在鄉下,沒有所謂的慶祝生日這回事。 我也忘了爲什麽小孩子不能慶祝生日,可能是比較迷信的思想像是每一次的慶生都會讓閻王爺在生死簿上記上一年的陽壽。慶祝越多次,壽命更短之類的吧。小時候的我直到大學好像都沒有在家慶祝過生日。只記得第一次慶祝生日也不過是與一般好友去商場,看戲,喝茶之類的。不過那是一段非常好的回憶。大學時期,也不常回家,慶生基本上都是需要請客。對,我的大學時代,生日的人是需要請客的,不過還好都是一些mamak檔之類的。至於什麽時候開始有在家裏慶祝呢?好像是家裏老人家都去世後吧,可能真的是因爲迷信的關係,科科。 第一家公司有birthday lunch的制度,讓我終於享受到了年年慶生。其實我覺得這個制度真的很不錯,至少有幫於增加同事之間的關係。在檳城混了些日子后,也開始交到一群好友。大家生日是都會出來聚餐,唱k等等。隨著年紀增長,大家都開始成家立室,漸漸的能夠出來聚餐的機會也減少了。還好這幾年都有女朋友陪伴,再加上每個月都會回家鄉一次,當然也少不了慶生。我媽和我一樣都是六月出生,偶爾會一同慶祝。 生日禮物對於我而言是可有可無啦。 當然,有禮物收還是很高興的。 偶爾也會放縱一下自己,用生日爲理由,買一些平時不捨得賣給自己的東西。 今年沒禮物,我也沒(還沒)給自己買任何的東西,這個周五有PS5的發佈會,可能會考慮考慮吧。 至於生日願望,我希望疫情快點結束,大家都能熬過這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