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 x 中國人

記得在美國的第二個周末,我決定到Oakland 的唐人街逛逛。選擇Oakland而不是三藩市是因爲在電視上看到那個周末在Oakland有一個中秋節的活動。在衛星導航的幫助下,我成功開車到達目的地。Oakland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老城市,擁有著陳舊的高樓與店鋪以及被塗鴉的後巷。我把車停在一家飯店的停車庫,原本還想借用一下lobby的厠所,想不到的是厠所門竟然有密碼鎖。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我只好先步行到唐人街然後再找公共厠所吧。

從飯店到唐人街需要5-10分鐘的路程。
途中,我感覺到這城市特別的安靜,幾乎都沒怎麽遇見路人。
終於漸漸走到唐人街時,我看到了類似游樂場/夜市般的佈置,這應該就是中秋節的活動吧。
走在唐人街,我發現到這是一個類似80年代香港的縮影。這裏的店面裝潢,佈置,都和電影裏看到的一樣。街上用廣東話交流的人很多,但都屬於比較年長的一輩。路邊擺著許許多多的攤位,大部分的都在賣吃的,但好像也不是華人小吃,看到了好幾攤漢堡和熱狗。走著走著,我來到了活動的中心,有一位當地的議員在致辭。致辭后,就是很典型的文化表演,武術,舞獅,以及一些中國的傳統舞蹈。我還在想在西方國家,中華文化的傳承還幹得不錯吧。可是再認真看一下,基本上就是老一輩的師傅和小孩子在表演。至於年輕人啊,好像真的沒兩三個。

我對唐人街的定義就是,在其他國家謀生的中國人所建立起來的據點。由於是在別的國家生活,大家都聚在一起比較好照應。在很久以前,白人歧視亞洲人是可以做到很明目張膽的。大家被欺壓的受不了時,於是便聚在一起,以團結的力量抗爭。後期還出現了許多照顧華人的團體與組織,通過法律或者正規或非正規途徑確保華人的利益。毫無疑問,這些力量在當時為很多在外地工作的華人帶來了很多的幫助。同時間也出現了所謂的社團(你懂的),我在唐人街不同的地段好像都有感受到一些不同的勢力(可能是我胡思亂想吧)。

唐人街的情況和馬來西亞華人的情況很像。馬來西亞也有華團的勢力組織,自稱代表著整個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為馬來西亞華人爭取應有的利益。歷史課本上有記載的好像是叫海山和義興,當時是黑社會。現代的華團我知道的是“董縂”,一個號稱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爭取應有的利益(包括承認統考)的團體。政治團體/黨就暫且不談了。

其實經過了這麽多代,現在年輕一輩的海外華人會不會稱自己為中國人呢?
現在大部分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人尤其是年輕的一代,都稱自己為美國人,Americans。 
那麽,在馬來西亞呢?
以前,中國人與華人是同等的(至少以前我是這麽想的)。
小時候,在電影裏看見李小龍說“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時,心裏會有種莫名的興奮。
老一輩的人都還會提起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要背棄自己的祖宗。
小時候的我,也漠然的接受了這種思想,認爲自己是中國人。

不知道什麽時候,在我心中“中國人”不再等於“華人”。
既然出生在馬來西亞,擁有著馬來西亞公民權,就不應該自稱“中國人”。
雖然還是有部分的人會説,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不代表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
我想説的是現在只要你在任何地方説你是中國人,99.99%的幾率大家會認爲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我不是歧視任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我只是覺得有必要澄清自己是哪一國的人。我沒有忘記祖宗來自中國,千辛萬苦來到南洋謀生。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思想上是需要跟著改變。新的一代需要一個新的身份與認知 - 馬來西亞人,這樣才能逐漸的整合不同的文化與民族。如果只是一直在捍衛某種族的利益,這和種族歧視有什麽不一樣呢?或者換個方式,一個整天自稱是中國人的人在馬來西亞要求必須與其他種族擁有相同的對待,你會有什麽想法呢?

我這個想法或許很天真,但還是希望會有那麽的一天;不同種族還是可以一個統一的身份團結的生活下去。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Natsumi Step

The Complete Manual of Suicide